欢迎访问景德镇市第四人民医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精神疾病知识
就医指南
出诊时间
市四院专家门诊排班
您当前位置:景德镇第四人民医院 >> 精神疾病知识 >> 浏览文章

孤独与精神病显著相关:如何改变?

2020/6/13 9:22:28本站原创

  主要发现:
 
  本项荟萃分析显示,孤独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性。
 
  至于孤独能否直接导致精神病,目前尚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为降低这一患者群体的孤独感,纠正病态认知及提供愉悦感至关重要,而社交质量可能重于数量。
 
  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中,深感孤独者不在少数。尽管人们往往将孤独视为精神病性障碍的负性转归之一,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孤独感同样可能推动精神病的发展:人际连结及支持可以为患者提供重要的缓冲,而缺乏此类缓冲可能升高复发风险,进而加剧社会隔离及孤独感,造成恶性循环。此外,孤独还与抑郁及自杀观念、生活满意度较低、血压升高、应激激素水平升高及免疫功能受损相关,也与幻觉及偏执思维相关。
 
  鉴于目前尚缺乏针对此课题文献的全面分析,来自英国的一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meta分析,旨在分析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孤独感与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性。本项研究于3月20日在线发表于Schizophr Bull(影响因子 7.757)。
 
  研究者系统检索了PsychINFO、MEDLINE、EMBASE及Web of Science的相关文献,入组标准包括量化评估了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孤独感,并设置了合适的对照。研究者同时联系了相关作者,以获取有用但未获发表的数据。研究者使用随机效应meta分析对结果进行了汇总;研究及转归质量分别使用修订版AHRQ工具及GRADE方法进行评估。
 
  主要结果
 
  共有13项研究符合入组标准,几乎均为横断面研究,共涵盖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和波兰等国家的15 647名受试者。
 
  简言之,中等质量证据显示,精神病与孤独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Fisher's z = 0.33, SE = 0.07, z = 4.81, P < 0.001, 95% CI: 0.1981-0.4704),r = 0.32(95% CI: 0.20, 0.44),I2 = 97.56%。基于单一条目或更全面的手段评估孤独对结果无显着影响。
 
  孤独能否导致精神病?
 
  本项研究进一步确认,孤独感与精神病性症状存在显着相关性。该结果与先前的发现一致,即孤独感是精神病的常见特征,日后构建精神病性障碍的模型及治疗方案时应加以考虑。尽管所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高,但其结果已足以反映现象。
 
  目前,孤独与精神病相关性的本质仍不明确。先前有研究者指出,孤独在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主要扮演持续因的角色;然而,孤独也有可能直接参与了精神病的发作。精神病的表型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典型临床表现,还包括精神病易感性、精神病性体验、高危精神状态等,而孤独可能与精神病的某些早期阶段内在相关。
 
  Garety等提出的精神病认知模型指出,精神病发展的其中一个通路即为低自我概念及低自尊,进而导致病态认知。很多精神病患者存在低自尊,低自我概念则与带有消极内容的幻觉妄想相关,而孤独感则可强化上述现象。研究者同时发现,如果精神病性信念与患者长期持有的关于自身、他人或世界的扭曲信念相吻合,其精神病性信念可能会更坚固。从上述角度出发,孤独感的确可能与精神病存在因果关系。
 
  另一方面,孤独也可能继发于精神病。研究显示,社交技能及偏执性思维可独立预测健康个体更高的孤独水平及较少的社会支持。针对两者的因果关系,未来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如何改变?
 
  既往有研究指出,友待(befriending)在精神病的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oe等开展的研究也显示,患者主观层面上的康复与孤独感的下降显着相关。然而,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减轻孤独感的方法,如增加社会支持及参与度,对于改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主观孤独感作用有限。人们需要探索新的手段。
 
  事实上,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的孤独感与思维紊乱及愉悦感的下降尤其相关;如果患者纯粹为了参与而参与,难以从这些社会支持及活动中获得愉悦感,或对参与存在消极认知,那么从中获得积极转归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相比于社交的数量,质量可能更为重要,如拥有一个知心朋友。治疗应试图改变患者的负性认知,同时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接触。这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一个常见现象:治疗关系对于精神病心理治疗的疗效至关重要。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3 景德镇四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19014313号-1
技术支持:景德镇在线新闻网